当前位置:首页 >> 金秋风采 >> 文苑天地
 
共产党执政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历史巨变 ——以如东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为例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7-02-20 字号:[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95年的光辉历程,95年的辛勤耕耘,95年的辉煌成就,足以让我们每个共产党员、每个炎黄子孙从内心感到骄傲与光荣。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1日诞生之日起,即肩负起带领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谋求解放的重任,经过长期的斗争,终于使中国人民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67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经济、社会、科技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翔实的统计数据充分表明,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67年来,如东与全国一样,在如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百万人民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努力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谱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一、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在

全国、全省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建国初期,我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67年后的今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全省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1949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334万元,到1978年增加到36564万元。2015超过600亿元,达到672.69亿元。经济总量居全省县(市)第16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13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居全国百强第56位。财政收入迅速增加。1949年预算内财政收入只有461万元,1978年财政收入上升到3674万元。2015年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8.54亿元,位居全省第17位。

二、商品和服务实现由严重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建国以后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快速发展,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为增强,长期困扰地方的商品短缺问题已成为历史。

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93.47万吨,产量位居全省第10位;历史上的1978年、1979年和1983年棉花产量分别超过百万担,为我国轻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棉花种植面积有所缩小,2015年棉花产量0.80万吨,棉花产量仍位居全省第5位;油料产量4.53万吨,产量居全省第6位;猪牛羊肉类产量6.42万吨,产量位居全省12位;水产品产量30.99万吨,产量位居全省第3位。

工业经济快速壮大。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4.31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13位。纱、布、服装、化学产品产量大幅度提升,光缆、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等一批新兴电子产品产量和新能源产业也从无到有。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全省第一,累计总发电量145亿千瓦时。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加强,我县己发展成为有拥有亚洲最大的铁链出口基地、毛巾生产基地、全国品种最为齐全的光纤光缆生产企业、全国最大的螺母出口企业以及全国最大的的劳保用品生产基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到43%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194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有1310万元,1978年增加到7452万元,2015年达到292.9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位居全省第18位。

三、经济结构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建国初期,我县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分配绝对平均主义,城镇化水平很低。67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向合理和优化。

产业结构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转变。1949年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6%,2015年,第一产业下降到9.7%,产业结构经历了由“一三二”、到“二三一”的转变升级。

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目前我县已拥有31个工业大类。2015年,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42.65%和57.35%。企业组织结构明显改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已有中天科技集团、江苏九九久科技股份两家企业成功上市。

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建国以后,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基本上没有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所有制理论认识的重大飞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分配结构实现从绝对平均主义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建国初期,居民收入分配则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逐步发生改变,资本、土地、技术与劳动共同成为分配要素。2015年,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占58.9%,经营净收入等其他收入均有大幅度增长。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3.8%,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从无到有,已占到8.9%。

城乡结构经历了以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建国初期,我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4.74%,1978年为5.06万人。2015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到54.3%。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建国67年来,全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更高的层次上修建防洪、排涝、灌溉等工程设施,先后实施了洋口外闸、掘苴新闸、东安新闸工程,农业生产的水利条件明显提高。到2015年底,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59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91.79万千瓦,排灌机械总动力达到6.83万千瓦。

以公路、铁路、港口、水运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基本形成。洋口港成为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沿海园区载体建设、开发质态和贡献份额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逐步提升。如东彻底改变了昔日交通发展滞后的状况。

覆盖全县、通达世界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初步建成。2015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1.9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6.16万户,固定宽带用户21.74万户。

五、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从无到有,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对外贸易总量不断增加。2015年,全县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4.46亿美元,位居全省第15位,其中出口额14.41亿美元,位居全省第11位。全县出口基本形成了外贸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生产自营企业三路大军并进的新格局,增强了出口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全县己与13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提高了如东国际化知名度。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在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1986-2015年,我县实际利用外资36.51亿美元;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实际利用外资达15.69亿美元。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位居全省第6位。

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随着我县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以直接参与海外工程、劳务合作和技术合作为特点的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速。2015年,我县对外经济合作合同完成营业额6600万美元。

六、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67年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由1949年的176元提高到2015年的6095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748元提高到2015年的3.43万元,位居全省第1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1年的252元提高到2015年的1.58万元,位居全省第18位。2015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538.7亿元,人均储蓄由1978年的29.5元增加到2015年的5.49万元。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分别为20275元和11960元。从耐用消费品看,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话等在城镇已普及,汽车、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到2015年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42万人,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0.70万人,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6.63万人、8.64万人、12.25万人。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97%。

七、科技和教育实现了从落后到突飞猛进发展的转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建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投入不断增加,2010年全县每千人有大专以上人数为44人,是1964年的22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6792人,已成为全县科技人才队伍的主体。2015年,全社会研究投入总量20.02亿元,专利授权2799件,全县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73件。

基础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结构不断改善。2015年,全县各类学校119所,在校学生7.18万人。为适应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兴办了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为我县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09年我县在苏中地区率先跨入“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行列。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县高考成绩持续辉煌,十几年来生均总分、单科均分等指标名列全省前茅。

八、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多层次、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3个。卫生技术人员3906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509张,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3.6张,远高于1949年0.04张的水平。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多发病、常见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32.1‰下降到2015年的10.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6%,一批文艺作品荣获国内外大奖。县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县261个行政村(居)农家书屋藏书均在1500册以上。建成覆盖全县的广播、电视、宽带数据网络,全县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65首民歌入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5个民间舞蹈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民间舞蹈《跳马夫》、《钟馗嬉蝠》、《浒零花鼓》和如东民间绘画、如东少年杂技这5个项目被列为江苏省特色文化品牌。《跳马夫》、《钟馗嬉蝠》、《浒零花鼓》3个民间舞蹈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跳马夫》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跨越。全国“十运会”上如东县人民政府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群众体育方兴未艾,全民体质不断增强。竞赛输送硕果累累。为国家和军队、省优秀运动队以及省体校输送了各类体育人才400多人。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我县运动员获得三金一银的优异成绩。30多年来共获省以上计划内比赛奖牌2000多枚。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县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力度,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化工等重要污染企业监控和管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全县植树造林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23.0%(预计)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1.2%(预计)。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72.6%。

实践证明,建党以来的95年,特别建国以来的67年,是全县人民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在建设富民强县道路上阔步前进的67年,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67年,是朝着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方向不断迈进的67年。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如东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在如东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东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